XX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
2025年夏季,面对突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XX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局系统上下联动、精准施策,在行业监管、活动审批、内部防控与社区支援等多个维度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有效遏制了疫情在文广旅体领域的传播风险,有力保障了市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与行业的平稳有序运行。现将相关工作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协同的防控指挥体系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市局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是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制,层层压实防控责任。市局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管领导各自包干一个区”的原则,分赴各区开展督导检查,将防控责任与压力传导至行业末梢。这种点对点的责任机制,确保了各项防控指令能够不折不扣地传达和执行,有效避免了责任悬空、工作脱节的现象。
二是开展高频督导检查,强力推动问题整改。为确保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市、区、镇(街道)三级文广旅体部门组建联合检查组,对辖区内所有文广旅体经营单位及场所开展了持续性、高强度的拉网式排查。截至2025年8月4日,全系统累计出动检查人员6049人次,督导检查各类单位及场所3020家次,现场发现并督促整改各类风险隐患与问题累计1196个。通过以查促改、以改促防,倒逼各经营主体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将防控工作从“纸上”落到“地上”。
三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实现动态闭环管理。依托每日工作简报、专项工作调度会等形式,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各检查组每日上报检查情况、问题清单及整改进度,指挥部每日通报各区蚊媒监测密度数据,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复核”的工作闭环,确保所有问题动态清零。
二、聚焦重点领域,织密筑牢行业疫情防控屏障
文广旅体行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流动性大,是蚊媒疾病防控的关键领域。市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场所和关键环节,采取超常规措施,坚决守住行业防线。
(一)全面压实A级景区与星级饭店主体责任
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作为城市文旅的窗口单位,其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与游客安全。市局严格按照市级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对全市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下达专项工作指令。一是强制推行环境卫生标准化管理,要求各单位每日对室内外环境、绿化带、下水道、天台等重点区域进行积水清理,从源头上杜绝蚊媒孳生。二是明确蚊媒密度控制硬性指标。根据疾控部门的技术指引,要求所有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在应急响应期间,必须通过专业的病媒生物防制机构进行消杀作业,确保其责任范围内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控制在5以下,成蚊密度控制在2以下,研究表明这是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阈值。三是强化员工健康管理与宣传教育,要求各单位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并利用公告栏、电子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向员工和往来游客普及基孔肯雅热防范知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防控氛围。
(二)严格规范大型文体活动安全管理
大型文体活动具有瞬时人流高度聚集的特点,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市局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把大型活动审批与监管关口。一是强制落实“一活动一方案”制度,要求所有政府主办或营业性的大型文体活动、赛事、演出等,在举办前必须制定详尽的蚊媒控制专项方案。方案需明确活动场馆及周边责任区域的蚊媒孳生地清理计划、成蚊消杀方案以及应急处置预案。二是实施严格的活动准入前置审查。活动举办前一周,主办方必须委托属地疾控部门或具备资质的第三方PCO公司进行环境评估,只有在蚊媒密度监测数据达标后,方可获准举办。三是加强活动期间的人员健康监测。主办方需对所有工作人员实施每日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发热、皮疹、关节剧痛等疑似症状,须立即暂停工作并送医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通过现场广播、海报、志愿者提醒等方式,引导参与活动的市民注意穿着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等个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叮咬风险。
三、创新防治策略,科技赋能提升蚊媒控制效能
在巩固传统防控手段的基础上,市局积极响应全市科技防控的总体部署,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蚊媒防控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与精准度。
(一)引入智慧监测技术,实现精准防控
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在面对广阔的景区、复杂的建筑群时,存在效率低、盲区多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市局协调并推动在部分重点景区试点应用无人机监测技术。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能够对景区内的山体、水域、建筑屋顶等人工难以企及的区域进行无死角航拍巡查,通过实时图像回传和AI智能识别,快速定位潜在的积水点和蚊媒孳生地。这些线索被整合成可视化的“蚊媒孳生风险地图”,为后续的人工清理和精准消杀提供了精确导航,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此外,在部分区域探索布设的“电子哨兵”智能诱捕器等新型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对伊蚊密度的24小时自动化监测与数据分析,为评估防控效果和预警疫情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探索生态防治路径,构建绿色防控链
化学消杀虽能快速降低成蚊密度,但长期大规模使用易产生抗药性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为此,市局积极推广和支持全市正在探索的生态化、可持续的蚊媒控制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以蚊治蚊、以鱼治蚊”的立体生态防控链。一方面,在景区、公园等适宜水体中,推广投放如鲮鱼、鲢鱼等本土食蚊鱼类,利用其捕食蚊幼虫(孑孓)的生物习性,从源头控制蚊虫繁殖。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科研机构,在部分区域试点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绝育雄蚊”。这些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从而能持续降低区域内的蚊媒种群密度,且对环境无害,代表了未来病媒生物防制的重要方向。
四、深化党建引领,汇聚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市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