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银行2025年反诈“资金链”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全行反诈“资金链”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资金链”精准治理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细化举措,坚决遏制案件高发态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刚才,相关部门的同志组织学习了《XX银行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精准治理工作实施细则》,这个《细则》是我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反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单位必须深刻领会、坚决执行。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态势,深刻把握反诈“资金链”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突出风险点。其“资金链”是整个犯罪链条的核心环节与最终载体,斩断“资金链”,是拔除电诈毒瘤的关键所在。全行上下必须站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尽管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犯罪活动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跨境化特征,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更强,打击难度更大。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报的数据,仅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血汗钱被席卷一空,是无数群众对金融安全的信任受到严重侵蚀。作为资金流转的枢纽,银行业是反诈斗争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战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资金变现,而这一过程几乎无可避免地要通过银行账户体系。可以说,守不住银行账户这道关,就守不住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我们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
其次,从我行实际看,反诈“资金链”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近年来,我行在反诈工作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成功堵截了一批涉诈资金,保护了部分客户的利益。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监管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一些机构和员工思想上还存在麻痹松懈,认为反诈是公安机关的事,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在账户管理上,存在“重开户、轻管理”的现象,对存量账户的风险监测和动态评估不够到位;在技术应用上,我们的风险模型和监测系统迭代速度跟不上犯罪手法的演变速度,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有待提升;在协同作战上,部门之间、条线之间的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与公安等外部单位的联动机制还不够顺畅高效。这些问题,如同我们金融防线上的蚁穴,如果不及时加固和堵塞,随时可能导致千里之堤的溃决。
最后,从发展要求看,提升“资金链”治理能力是推动我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行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安全、稳定、可信赖的金融环境,是业务发展的基石。如果我们的账户被犯罪分子轻易利用,如果我行的声誉因涉诈案件频发而受损,那么客户的信任将从何而来?业务的拓展又将从何谈起?因此,加强反诈“资金链”治理,不仅是一项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更是提升我行风险管理水平、锻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内控合规体系,筑牢资金安全的“金钟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超常决心和过硬举措构筑“资金链”风险防控的铜墙铁壁
面对当前挑战,常规性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聚焦“资金链”的全生命周期,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治理。刚才学习的《实施细则》,为我们明确了行动路线图。各单位要以此为总遵循,重点在“防、管、控”三个字上下足功夫,打好组合拳。
第一,在“防”字上,要坚持源头治理,筑牢账户准入的“防火墙”。
源头活水,更要源头清澈。账户是资金活动的基础,守住开户这个第一道关口,就等于抓住了风险防控的牛鼻子。
一是要“穿透式”审核客户身份。严格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对于个人客户,要强化对异常开户情形的甄别,比如对异地开户、短期内频繁开户、开户理由不合常理等情况,要进行多维度的交叉验证和尽职调查。对于对公账户,审核标准要再细化、再严格。不能只看表面的“三证”,要真正做到“穿透式”审核。要深入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地址、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和最终受益人信息,对注册地址为集中托管地、股东背景复杂、经营范围与资金需求不匹配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提升风险等级。要探索利用工商、税务、司法等外部数据,建立更加立体的客户画像,确保每一个新开立的账户都底数清晰、风险可控。
二是要动态评估开户风险。风险不是静止的,开户环节的风险评估只是一个起点。要建立新开户单位的风险评级动态调整机制,对新开立的对公账户,要设置不少于6个月的风险观察期。在观察期内,要对其交易行为进行强化监测,一旦发现交易频率、金额、对手方等与开户时提供的信息严重不符,立即启动重新评估和管控程序。要将风险防控的责任压实到每一位客户经理和柜面人员,建立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考核机制,谁开户、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形成权责对等的管理闭环。
第二,在“管”字上,要坚持过程管控,织密账户存续期的“监测网”。
大量涉案账户并非在开户之初就暴露风险,而是在存续使用过程中被用于不法活动。因此,加强存续期管理,是反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升级优化交易监测模型。传统基于固定规则的监测系统已经难以应对当前“跑分平台”、“虚拟货币”等新型洗钱手段。电子银行部和运营服务部要牵头,联合科技公司,加快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更加智能、更加敏锐的异常交易监测模型。这个模型不能是“一刀切”的,要根据客户类型、行业属性、交易习惯等,实施差异化的监测策略。比如,要高度关注那些长期不动户的突然激活、夜间非正常时段的频繁交易、资金快进快出不留余额的“过桥”行为、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集中转入分散转出的聚集性特征等。要增强模型对新型犯罪手法的学习能力,实现从“被动报警”向“主动预测”的转变。
二是要精准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风险有高低,管控需精准。要依据账户的风险评级,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对于低风险的普通客户,要保障其正常的金融服务体验;对于中风险的关注类账户,要适度限制其非柜面交易额度、交易类型或渠道;对于高风险的账户,则要果断采取暂停非柜面业务、限制交易功能,甚至拒绝提供金融服务等管控措施。这种分级分类管理,既能集中优势力量盯防高风险地带,又能避免因过度管控而影响正常客户的金融活动,是实现精准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三,在“控”字上,要坚持协同联动,打好涉案账户处置的“歼灭战”。
一旦发现涉案线索或接到外部协查请求,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直接决定了能否成功挽回损失。必须建立一个高效、协同、有力的风险处置体系。
一是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全行要建立7×24小时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任何时间点接到公安机关的涉案账户查询、冻结、止付指令后,都能在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运营服务部要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相关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内,要打通从监测预警到一线核实再到集中处置的绿色通道;对外,要确保与公安机关的联络渠道时刻畅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