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在XX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全面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关键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及XX省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安宁生活热切期盼的责任担当。做好这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健康XX”建设的扎实推进。希望各位同志能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刻认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刻把握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康复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服务网络日益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关爱氛围日渐浓厚,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以及各种社会压力因素的叠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第一,这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底线要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病情影响,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肇事肇祸行为,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每一次相关事件的发生,都可能给无辜的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冲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因此,将这部分患者管住、管好、服务好,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安全底线。这不仅仅是一项公共卫生任务,更是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和社会治理任务。我们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这是推进“健康XX”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精神健康是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全民的精神健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和现代化。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我市在册登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6100余人,报告患病率约为5.38‰。同时,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高达17.5%这个数字警示我们,精神卫生问题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为他们提供规范、有效、可及的医疗和康复服务,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第三,这是彰显城市文明温度的人文要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疾病带来的巨大痛苦,其家庭也背负着沉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对他们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与温度。我们的工作,不仅要“管”住,更要“治”好、“帮”好。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稳定病情、恢复功能、回归社会,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实践。
    二、正视差距,精准剖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并深入剖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只有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近期市级层面的调研和基层单位的反馈来看,当前我市的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多部门协同机制仍不够顺畅,责任链条存在“断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卫生健康、公安、民政、财政、残联、医保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信息壁垒”“职责边界”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卫健部门掌握的患者病情动态信息,未能与公安部门的风险人员管控信息实现实时、无缝对接;民政部门的救助政策与残联的康复服务,在具体患者身上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导致出现“管的不管救,救的不管防”的现象。责任分工有时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全链条、闭环式的责任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出现责任悬空,影响了工作合力。
    第二,基层服务能力尚有不足,专业力量存在“弱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患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但也是当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精神科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现有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许多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虽承担着随访管理任务,但缺乏系统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培训,对于病情的精准评估、用药的有效指导、心理的专业疏导以及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比较欠缺。此外,社区康复场所和设施的建设也严重滞后,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缺乏系统、专业的社区康复支持,导致病情复发风险增高,这使得医院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模式存在“堵点”。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随访工作还存在“为随访而随访”的形式主义倾向。随访记录填写得很完整,但对患者真实病情变化、家庭监护情况、社会功能状况的掌握却不够深入、不够精准。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多依赖于静态量表,缺乏结合患者近期言行、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多维度信息的动态研判机制。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高风险患者,缺乏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和强制报告、强制医疗的顺畅衔接程序,往往是等到发生意外事件后才启动应急处置,预防关口前移不够。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风险防范要求。
    第四,社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综合保障存在“盲点”。患者能否稳定康复,家庭监护是基础,社会接纳是关键。然而,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严重阻碍了患者的社会融入。许多康复期的患者面临就业困难,家庭也因“一人得病,全家拖垮”而陷入困境。现有的医保报销政策和临时救助措施,对于患者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费用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对家属的照护培训和心理支持服务也几乎是空白,许多监护人因缺乏专业知识和长期压力而身心俱疲,监护能力和意愿都在下降。这些支持体系的缺失,使得患者管理的根基不稳,成效难以巩固。
    三、聚焦关键,全面部署推进新时期患者管理服务工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针对上述短板和弱项,全市上下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此次专题会议为新的起点,以《XX市防范化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为总抓手,全面强化各项工作举措,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必须在强化组织领导上实现新突破,构建齐抓共管的“责任共同体”。要进一步健全和做实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参照此次会议的模式,将任务层层分解,压实各部门责任。卫健部门要牵头抓总,做好患者的筛查、登记、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公安部门要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动态管控和信息核查,依法做好应急处置和协助医疗工作;民政部门要全面落实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应救尽救;财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对基层专业人员培训、患者服药补助、社区康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残联要大力推进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服务;医保部门要持续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要建立严格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确保每一项工作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