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关于2025年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报告

XX区关于2025年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报告
    2025年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跨境人员流动频繁等因素影响,我国蚊媒传染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根据XX省卫生健康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初,全省基孔肯雅热疫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多个城市出现本地传播病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严峻的外部疫情压力和潜在的本地传播风险,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场以蚊媒控制为核心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全区疫情防控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防疫工作总体情况
    自XX省发出蚊媒传染病预警以来,我区迅速启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将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总体来看,我区疫情防控工作呈现出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动员范围广泛深入、防控措施精准扎实、工作成效初步显现的良好态势。
    (一)高位统筹,构建三级联动指挥体系
    我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疫情监测、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医疗救治、督导检查等专项工作组,形成了“区级统一指挥、镇(街)组织实施、村(居)具体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网络。各镇(街)、区直各单位均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防控一线,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全域覆盖,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原则。一方面,区疾控中心、各级医疗机构等专业力量承担起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消杀和病例诊治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防蚊灭蚊控蚊媒传染病”主题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企业职工和居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组织动员超过1500人次参与到环境清理和防疫宣传活动中,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新格局。
    (三)精准施策,聚焦重点环节综合防控
    我区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围绕“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三大核心环节,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一是全面开展蚊媒孳生地清理行动,对全区范围内的老旧小区、城中村、建筑工地、公园绿地、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整治。二是科学实施药物消杀,由专业队伍对成蚊密度较高的公共区域进行空间喷洒和滞留喷洒,有效降低了蚊媒密度。三是大力普及防控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基孔肯雅热的危害、传播途径及个人防护措施,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自主防病能力。虽然目前我区尚未有官方公布的具体确诊病例数据,但基于全省的严峻形势,前述预防性措施对于阻断病毒输入和本地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防疫实践举措和好的做法
    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区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堤坝”
    我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一是发挥组织部门的牵引作用。XX区委组织部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全区党员干部下沉到责任网格,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生活垃圾、墙角杂草等卫生死角,以实际行动示范和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到灭蚊行动中来。
    二是创新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XX区委宣传部(XX局)等单位结合“双报到、双服务”机制,先后组织9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网格,不仅亲身参与清积水、除死角的灭蚊行动,还深入游泳场所、文化企业等,派发倡议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共同构筑社会面防控网络。
    三是激活基层党支部的“神经末梢”。XX镇XX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地熟、人熟的优势,迅速发动“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员、党员骨干及热心村民等力量,对辖下5条自然村的水沟、洼地、闲置容器等重点积水点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消杀,高效承担起蚊媒孳生地排查、信息上报、环境整治等关键任务,成为守护村民健康的一线“排查尖兵”。
    (二)聚焦源头管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清除蚊媒孳生地是阻断基孔肯雅热传播的治本之策。我区将爱国卫生运动与疫情防控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在广度上实现全域覆盖。XX镇组织镇村党员干部、“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员、保洁人员等力量,对全镇范围内的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居民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合计清理各类垃圾达30多吨,从根本上减少了蚊虫孳生环境。
    二是在深度上注重精细管理。国家税务总局XX市XX区税务局不仅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网格责任区开展卫生清扫,还对内部办公区域,特别是税务服务大厅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彻底清理,对各类积水容器进行细致排查,并通过全面喷洒杀虫剂等措施,确保“单位内部无孳生地,责任网格无卫生死角”。
    三是在实效上强调家户联动。各单位在开展环境整治的同时,注重引导群众落实“门前三包”和家庭内部的防蚊措施。XX镇的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手把手指导居民定期清理阳台、花盆托盘、空调接水盘等易积水点,并提醒及时更换水生植物的水,将防控工作延伸至“最后一米”。
    (三)坚持广泛宣传,营造群防群控浓厚氛围
    提升公众的防病意识和参与度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基础。
    一是宣传渠道多样化。XX镇党委充分利用村(社区)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全方位、高频次地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宣传。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700多人次深入各村(社区),面对面地向居民普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预防方法。
    二是宣传内容精准化。在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向群众讲清楚“什么是基孔肯雅热”“蚊子如何传播病毒”“如何有效清除积水”等核心问题。XX市医保局XX分局在责任网格区派发《致XX区居民朋友们的一份倡议书》,用亲切的口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提升了宣传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三是宣传覆盖全面化。全区在短短数日内,仅XX镇就发放了宣传资料9000多份,XX区税务局等单位也在各自的网格责任区内累计派发了数百份宣传材料,基本实现了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宣传教育全覆盖,为引导群众自觉参与防控、主动就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防疫工作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上级要求和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我区的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基层监测预警能力存在短板
    蚊媒密度监测是评估风险、指导防控的关键依据。然而,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和镇(街)的专业监测能力尚有不足。首先,专业的蚊媒监测设备配置不均衡。搜索结果显示,目前XX省层面尚未出台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蚊媒监测设备的统一配置标准导致我区部分镇(街)卫生院可能缺乏足够的诱蚊灯、诱卵器等标准化监测工具,难以开展系统、连续的蚊媒密度监测。其次,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大部分防控工作依赖于普通干部和志愿者,而真正掌握病媒生物习性、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专业人员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预警的及时性。虽然区疾控中心承担了主要的监测任务但在疫情高发期,其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风险点。
    (二)防控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持续有效的疫情防控需要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从相关预算公开信息来看,我区及XX市层面虽有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预算安排但似乎并未设立专门针对蚊媒传染病防控的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例如,预算文件中虽提及“传染病监测及预防经费”等条目,但金额有限且用途宽泛,难以完全满足基孔肯雅热这类突发性强、需要大规模社会动员和物资消耗的疫情防控需求。目前,防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时追加的经费或从其他公共卫生经费中调剂,这可能导致物资储备、专业消杀服务采购、应急人员培训等工作的连续性和计划性受到影响。
    (三)公众健康行为固化仍需时日
    尽管我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短期内显著提升了公众的知晓率,但要将“清积水、防蚊叮”等健康行为内化为居民的自觉习惯,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部分居民,特别是城中村和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对清除房前屋后瓶罐、轮胎等孳生地的认识仍不到位,存在“清理—回潮—再清理”的反复现象。另一方面,运动式的、高强度的集中整治过后,如何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维护机制,防止卫生死角问题反弹,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公众的自主防病意识和行为的彻底转变,需要更加精细化、常态化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治理作为支撑。
    (四)专业技术指导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的防控工作主要以环境整治和全民动员为主,但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如杀虫剂的科学轮换使用以防止蚊媒产生抗药性、不同生态环境下蚊媒的针对性控制策略、疫情风险的精准评估等方面,对基层单位的技术指导尚显不足。区疾控中心作为全区的技术指导核心,在疫情高峰期需同时应对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上报等多项任务,对全区所有镇(街)和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