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全市助残服务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推广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助残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市残联、民政局、卫健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残联工作代表。刚才,县镇、区街道就本地助残服务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有具体做法,又有成效数据,更有深刻思考,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重大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助残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千万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助残服务工作纳入民生工程重点推进,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残疾人约15.6万人,已纳入各类帮扶服务范围的达14.8万人,覆盖率达到94.9%;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2个,乡镇(街道)残疾人服务站136个,村(社区)残协实现全覆盖;累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2.3万人次,帮助89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3.2亿元,惠及11.5万名残疾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市助残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先进地区的工作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部分地区服务流程不够优化,存在办事环节多、时限长的问题;一些基层服务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服务精准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的重大意义。这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让残疾人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弱有所扶”,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助残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在生活、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文明城市的内在需要。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程度上。做好助残服务工作,能够彰显城市的温度和底蕴,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学习先进经验,找准助残服务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刚才,县镇介绍了他们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重要抓手,在助残服务中巧做“加法”的经验做法,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助残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以“一窗通办”为核心,在提升服务速度上做“加法”
县镇通过设置“助残服务综合窗口”,将残疾人证办理、辅具适配申请等高频事项集中整合,实现了“一次告知、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平均缩短办事时限50%,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当前,我市部分地区助残服务存在事项分散、流程繁琐、多头受理等问题,导致残疾人办事“多头跑、跑多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以“一窗通办”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助残服务事项集中办理。一是要整合服务资源。各县(区)要整合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的助残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助残服务综合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多个部门协同”。要梳理编制助残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和时限,让残疾人一目了然。二是要优化办事流程。要对现有助残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和材料,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对于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补贴申请等高频事项,要制定标准化办理流程,实现“材料一次提交、内部流转办理、结果及时反馈”。三是要压缩办理时限。要以县镇为标杆,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力争将各类助残服务事项的办理时限平均缩短40%以上。对于能够当场办理的事项,要做到“即来即办”;对于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要明确时限,限期办结,切实让残疾人感受到服务的“加速度”。
据统计,目前我市仅有35%的乡镇(街道)实现了助残服务事项“一窗通办”,与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各县(区)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实现助残服务“一窗通办”,让残疾人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二)以“主动上门”为抓手,在提升服务温度上做“加法”
县镇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变“坐等受理”为“主动敲门”,累计入户服务200余人次,为30余名出行困难对象“送证上门”,这种做法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服务的温度。我市现有重度残疾人约4.2万人,其中大部分行动不便,出门办事困难。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不能让他们“求人办事”,而要主动“上门服务”,把温暖送到他们身边。一是要建立定期上门服务机制。各县(区)要组织残联、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定期深入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敲门行动”。要制定上门服务清单,包括政策咨询、材料收集、证件送达、辅具适配评估等服务内容,确保服务精准到位。二是要突出服务重点。要重点关注重度残疾人、独居残疾人、贫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健全台账,实行“一人一档”管理。要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为瘫痪在床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生活物资帮扶等。三是要组建专业服务队伍。要整合医疗、康复、法律等专业人才,组建助残服务专业队伍,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确保服务质量。
今年以来,我市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上门服务试点,累计服务重度残疾人800余人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从整体来看,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服务频次还不够高。下一步,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上门服务模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对重度残疾人上门服务全覆盖,每年每户上门服务不少于4次,让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三)以“数据赋能”为支撑,在提升服务智慧度上做“加法”
县镇依托上级残疾人服务平台数据资源,主动筛查关键信息,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同时推广线上业务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信息化时代提升助残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助残服务信息化建设还比较滞后,数据共享不充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导致服务效率不高、精准度不够。我们要加快推进助残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据赋能提升服务智慧度。一是要建强数据平台。要依托全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整合残联、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的残疾人信息数据,建立统一的残疾人服务数据库。要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二是要推行精准服务。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残疾人的需求进行精准画像,主动推送政策信息、服务资源。比如,对到期需要换领残疾人证的,要提前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对有辅具适配需求的,要主动联系对接,实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三是要拓展线上服务。要大力推广“互联网+助残服务”模式,引导残疾人通过政务服务APP、网站等线上渠道办理各项业务。要优化线上服务流程,简化操作步骤,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目前,我市已有52%的助残服务事项实现了线上办理,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助残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线上办理,线上办理率达到90%以上,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助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落地见效
助残服务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各级各部门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