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XX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汇报

县委书记在XX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汇报
    尊敬的XX书记、XX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八月的XX大地,天高云淡,稻香扑面。今天,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的“接力棒”传到了XX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亲临XX,观摩指导、传经送宝,这是对XX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在此,我谨代表XX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自2022年起,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场会已在多个兄弟旗县成功举办,每一站都亮点纷呈、成果丰硕,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样板。作为收官之站,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刚才,与会领导一同观摩了XX县的几个文旅项目点,实地感受了XX的发展脉动。下面,我将结合观摩情况,就XX县近年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初步成效和未来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对标看齐,谋篇布局,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XX定位
    文旅产业是典型的“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性产业,更是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XX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市委、市政府的殷殷嘱托,深刻领会XX书记在历次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将文旅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我们深刻认识到,XX县的文旅发展,绝不是关起门来的“独角戏”,而是全市文旅大合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声部”。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三个融入”:
    一是思想上融入“悦来XX”品牌体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XX县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既有独特性,也需要在大品牌下寻求协同。我们主动将自身定位为“悦来XX”品牌的重要承载地和特色体验区,所有的规划、项目和宣传,都紧紧围绕“悦来XX”的核心内涵展开,力求做到“同频共振、和而不同”,为“悦来XX”品牌增光添彩,而非另起炉灶、分散精力。
    二是战略上融入“XX战略”空间布局。市委提出的“XX战略”和“XX基地”建设,是指导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总纲领。我们立足XX县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在全市的“大棋盘”中找准了自己的“小坐标”。我们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积极联动周边旗县的优势资源,明确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北部生态康养休闲带重要节点”为核心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差异化、互补性的旅游产品,推动区域联动、客源互送。
    三是行动上融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建立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考评机制,是指挥棒,也是度量衡。我们坚持以考评促提升,逐项对标对表,将市里的各项任务要求细化分解为县里的具体项目、具体举措和具体责任,形成了“年初建账、季度对账、年底交账”的闭环管理机制。正是这种对标看齐的意识,使得XX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发展步履更加坚实。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XX县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全县游客接待总量从215万人次增长至358万人次,年均增长29.1%;旅游综合收入从18.6亿元增长至31.2亿元,年均增长30.2%。预计到2025年底,游客接待量有望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们坚持融入大局、苦干实干的生动注脚。
    二、精准发力,融合创新,在打造文旅核心吸引物上实现多点突破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供给侧的优化升级。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更多是依靠“老天爷”的恩赐,那么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则必须依靠“老祖宗”的智慧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创造。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游客需求,着力在“文、农、旅”三字上做文章,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一)深耕“文”的内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XX县历史底蕴相对厚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摒弃了“有说头、没看头”的传统说教模式,致力于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变成动态的旅游体验。
    一是活化历史IP。我们深入挖掘以“XX将军”为代表的英雄文化,投资1.2亿元,建成了集陈列展示、情景再现、红色研学于一体的“XX将军纪念园”,并运用全息投影、VR骑行等技术,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剧《烽火XX》,让游客在互动中感知历史、崇敬英雄。项目自2024年运营以来,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打卡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过300批次。
    二是活化非遗技艺。针对“XX草编”“XX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改变了过去单纯“输血式”的保护方式,在“XX古镇”核心区打造了“百工坊”非遗体验街区。通过“非遗传承人+市场化公司+游客体验”的模式,将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伴手礼、文创产品和体验课程,让非遗在市场中焕发生机.2024年,仅“百工坊”街区就实现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超过1500万元,直接带动300余名手工艺人增收。
    (二)放大“农”的优势,让田园风光“火”起来。XX县是农业大县,拥有百万亩优质农田,这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底气。我们坚持“农区即景区、田园即公园”的理念,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嫁接。
    一是打造视觉震撼的大地景观。刚才大家观摩的“万亩稻田艺术公园”,就是我们的一个代表作。我们联合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利用不同颜色水稻的自然生长,创作出巨幅稻田画。同时,配套建设了观光塔、田间栈道、农耕文化体验馆,开发了“开镰节”“摸鱼节”等节庆活动。这种将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观光产品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生三金”。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年丰收季节单日最高客流超过2万人次。
    二是培育品质升级的乡村民宿。为满足游客对高品质乡村生活的向往,我们引进了国内知名的民宿品牌,在XX河畔的XX村,利用闲置农房,规划建设了“稻香XX”高端民宿集群。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坚持“修旧如旧、外朴内奢”的原则,保留了乡村风貌,植入了现代舒适。同时,我们鼓励本地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的乡村住宿体系,有效解决了“留客难”的问题,延长了游客的消费链条。
    (三)做强“旅”的功能,让产品业态“新”起来。面对旅游市场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趋势,我们着力摆脱对传统门票经济的依赖,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
    一是打造“旅游+体育”的活力产品。依托XX国家森林公园优良的生态环境,我们与专业体育公司合作,连续三年举办了“XX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和“森林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国内外数千名运动员和爱好者参与。“体育搭台、旅游唱戏”,一场赛事就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有效提升了XX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打造“旅游+康养”的静心产品。聚焦康养市场,我们总投资3.5亿元,启动了“XX湖温泉康养度假区”项目建设。该项目一期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包含温泉疗愈中心、中医理疗馆、森林瑜伽平台等设施,主打“慢生活、深体验”的康养理念,填补了XX县冬季旅游产品的空白,正在努力成为XX地区乃至XX区域有影响力的康养目的地。
    三是打造“智慧旅游”的便捷服务。我们整合全县涉旅资源,开发了“一机游XX”智慧文旅平台。游客通过一个小程序,就能实现线路规划、酒店预订、门票购买、语音讲解、在线投诉等功能。同时,我们在主要景区实现了5G信号、免费Wi-Fi和智能停车引导系统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游客的便捷度和舒适感。
三、深刻反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4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