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擘画县域城市发展新蓝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犹如一座灯塔,为我们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XX县委副书记,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学深悟透,提升城市工作思想认识新境界
(一)领悟“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从城市规划的布局,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服务的供给,到生态环境的打造,都要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城市建设才能赢得民心、汇聚民力,城市才能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我们要时刻牢记,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项设施,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载体,要让人民在城市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内涵式发展。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这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发展理念。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注重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提升发展质量。以产业发展为例,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动能转换。在城市建设中,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城市特色塑造,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才能让城市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市工作全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各领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工作中,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让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促进民生改善;统筹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地上与地下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以全局眼光谋划城市发展,加强部门协同、城乡联动,形成城市工作合力,推动城市各系统协调运转,实现城市整体最优发展。
二、精准施策,开启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优化城市体系,构建协同发展格局。一是加强区域协同。积极融入XX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在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的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发展共同体。通过区域协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我县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二是推进县城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县城交通网络,加强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吸引人口集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城经济实力,推动县城成为连接城乡、辐射乡村的重要节点。三是促进城乡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二)打造创新城市,激发发展新动能。一是培育创新生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创新活力在城市充分涌流。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推进城市更新。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改造老旧小区、街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三)建设宜居城市,提升生活品质。一是优化空间结构。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公共空间,打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通过优化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提升城市生活舒适度。二是完善住房保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塑造美丽城市,守护绿水青山。一是巩固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大新污染物治理力度,守护生态环境底线。通过严格的环境监管,巩固我县生态治理成果。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降低能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三是提升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通过植树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