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云南曲靖市统计造假、政治生态恶化的典型的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数据失真背后的政治沉疴——云南曲靖统计造假案警示录
    云南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触目惊心。在这个西南部重要工业城市,统计造假已不是个别干部的行为失范,而是形成了上下联动、系统作假的污染链条。2022年6月,国家统计局执法检查发现,曲靖市及其所辖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经开区等地普遍存在统计造假问题,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严重失实。这个案例赤裸裸地暴露出一些地方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沉疴痼疾。
    一、造假手法:从数字注水到系统造假
    曲靖市的统计造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数字编造,呈现出系统性、多样化的特征。从披露的案情看,主要存在四种造假手法:一是”无中生有型”造假,将未开工项目虚报为已开工,凭空捏造投资数据;二是”偷梁换柱型”造假,将非投资项目包装为投资项目;三是”以少充多型”造假,成倍虚报项目投资额;四是”移花接木型”造假,将一个项目重复上报至多个地区统计。这些造假行为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假”闭环”。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造假行为并非基层统计人员可以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发改、工信、住建等多个部门的配合,甚至需要上级领导的默许或授意。比如某工业园区在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虚报工业总产值42.7亿元,虚报比例高达58.6%。如此大面积的造假必然是通过行政力量组织实施的,反映出当地政治生态的严重问题。
    二、病灶溯源:畸形的政绩观与扭曲的政治生态
    统计造假的背后是曲靖市政治生态的持续恶化。调查发现,当地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严重扭曲,在GDP至上的错误导向下,把统计数据当作谋求个人升迁的”垫脚石”。原市委书记李某为追求政绩排名,授意有关部门虚报经济数据;统计部门负责人不仅不依法履职,反而迎合领导意图,指使基层单位造假。这种上下勾连、互有默契的集体造假行为,已然成为当地政治生态中的”潜规则”。
    在这种扭曲的政治生态下,形成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升迁逻辑,使得造假者得到重用,形成负面激励;二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让参与者有恃无恐;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使踏实干事者被边缘化。这三个循环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数字上的繁荣”与”现实中的困顿”并存。一些基层干部坦言:”报真数据挨批评,报假数据受表扬”。
    三、破窗效应:造假危害的多重性蔓延
    统计造假绝不只是数字游戏,其产生的危害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特点。首当其冲的是决策失真,虚假数据导致宏观政策调控失准,造成资源配置低效。例如曲靖市根据虚高的工业产值数据,继续加大重化工业投入,加剧了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其次是治理失效,在虚假数据掩盖下,真实的发展困境被忽视,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数字造假”如同”政治雾霾”,腐蚀着干部队伍的诚信基础,瓦解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当造假成为常态,求真务实者反而被视为异类,这种价值颠倒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有研究显示,统计造假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腐败问题多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