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过紧日子”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结合近期个人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我谈三点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深刻把握《条例》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政治意义与时代价值
    《条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政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规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总纲领”和“硬约束”。深入学习《条例》,必须从政治高度、历史维度、现实角度把握其核心要义。
    第一,《条例》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条例》的出台,正是将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制度规范的具体实践。从公款消费到资源节约,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铺张”,《条例》以12章65条的篇幅,系统覆盖了党政机关运行的全链条、各环节,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刚性约束,确保党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决策部署在各级党政机关落地生根,推动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第二,《条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必然。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勤俭建国”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要求,节约精神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条例》的出台,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答卷人”的警醒——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更要警惕“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风险,以制度形式将“节约”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第三,《条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经济恢复仍需爬坡过坎,财政收支紧平衡成为常态。党政机关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每一项开支都关乎群众获得感。《条例》通过规范经费管理、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关键领域,推动党政机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国之大者”,这既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以“机关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的责任担当。
    二、对照《条例》检视短板弱项,清醒认识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近年来,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落实,各级党政机关“三公”经费大幅压减,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从《条例》的标准和群众的期待看,仍存在一些“隐形”“变异”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举一反三。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松劲”倾向。部分干部对“厉行节约”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差不多”“松口气”的心态。比如,有的认为“现在条件好了,适当改善无可厚非”,对公务接待中超标准安排、会议活动中“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见怪不怪;有的将节约简单等同于“少花钱”,忽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导致“该花的钱不敢花、该办的事办不好”,本质上是对《条例》精神的片面理解。
    二是制度执行存在“打折扣”现象。《条例》对经费审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有“破窗”风险。例如,个别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年底突击花钱”问题,以“不花白不花”的心态虚列支出;有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重购置轻管理”,存在公车私用、维修费用虚高等问题;还有的会议活动“层层陪会”“重复办会”,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制度刚性不足、执行标准不严的体现。
    三是监督问责存在“宽松软”短板。从近年来审计、巡视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单位对浪费行为的监督仍停留在“事后检查”层面,缺乏常态化、精准化的监管机制。比如,对公务接待费用的审核,更多依赖财务部门“看票据”,对“接待对象是否合规、标准是否超标”缺乏前置审核;对办公资源浪费(如长明灯、长流水、纸张过度使用)的问题,往往以“提醒教育”代替严肃问责,导致“破窗效应”滋生。
    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不是“软任务”,而是“硬约束”。必须以《条例》为镜,刀刃向内查问题、动真碰硬抓整改,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以《条例》为纲抓落实,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走深走实
    贯彻落实《条例》,关键在“严”、重点在“实”、根本在“常”。结合本单位实际,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节约为荣”的行动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条例》学习纳入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三会一课”、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辅导、案例警示、知识测试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条例》的核心要求和纪律红线。特别是要结合主题教育,引导干部从“政治账”“民生账”“长远账”的高度认识节约的意义——每节约1分钱,就能为群众多办1件实事;每减少1项浪费,就能为党和政府多增1分公信力。要注重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带头精简会议文件、带头节约办公资源,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
(二)完善制度机制,扎紧“刚性约束”的制度笼子。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