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的的讲话

在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的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关于**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面向2035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和2049远景展望规划思路的汇报,并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这既是对过去五年奋斗历程的一次深度回顾与检视,更是面向未来、擘画蓝图、凝聚共识、开启新征程的关键一步。刚才,相关部门作了全面深入的汇报,各位参会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同。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平时调研思考,讲几点意见。
    一、立足新起点,全面客观审视“十四五”奋斗历程,汲取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十四五”时期,是**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克服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在全省的位次持续提升,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一蓝一绿”产业格局加速构建,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白酒、装备制造、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活力。五粮液持续做强做优做大,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二)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或建成投运,“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三江新区作为全省首个省级新区,承载能力、创新活力、发展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科教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日益增强。
    (三)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重庆、成都等地的合作走深走实。开放通道持续拓展,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外贸外资稳中提质。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四)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和挑战,这是编制好“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前提和现实依据:一是“三农”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价值链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乡村建设行动需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依然艰巨;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偏弱,“市强县弱”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需进一步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需着力破解。三是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需持续加力。新兴产业集群仍需壮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匹配度需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步伐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需强化。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仍有提升空间。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压力,尤其是农村居民增收渠道需拓宽;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需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五是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需持续增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仍存在风险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全面梳理、客观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至关重要。要学习借鉴省级评估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看指标完成情况,更要看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后劲;不仅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不仅要看纵向进步,也要看横向对比。要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固化下来,把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找准找实,把宝贵的经验教训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我们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未来发展的智慧源泉和行动遵循。
    二、把握关键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科学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乘势而上、跨越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攻坚突破期。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历史担当,以对**长远发展和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质量完成这项打基础、利长远、定乾坤的重大任务。
    (一)锚定宏伟目标,明晰战略方向。编制规划,首要的是明确我们“往哪里去”。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核心目标就是: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要深刻领会省委赋予**的新定位新要求,将其作为规划编制的根本指引和行动坐标。规划内容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宏伟目标,并将其分解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具体任务中。2049远景展望则要描绘更宏伟的图景,展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二)坚守价值立场,践行根本宗旨。规划为谁而编?发展的目的何在?答案只有一个:为了人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在规划中具体回应人民群众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文化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设定切实可行的民生改善指标,谋划一批能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实事项目。要特别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城市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规划要着力提升**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包括:增强产业集聚辐射能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交通枢纽联通能力、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吸引力、开放合作水平等,使**成为人才近悦远来、要素高效集聚、发展活力迸发的魅力之城、机遇之城。
    (三)立足市情实际,精准把脉开方。规划的生命力在于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我们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SWOT分析)。发挥优势:要立足**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长江首城、川渝滇黔结合部)、坚实的产业基础(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优质白酒、智能终端)、丰富的科教资源(大学城科创城)、良好的生态本底(三江交汇)、厚重的文化底蕴(酒都、竹都、哪吒文化)等,在规划中将这些优势最大化,转化为发展胜势。补齐短板:要直面并着力解决前面指出的“三农”发展、城乡融合、市强县弱、城镇化质量提升、居民增收等关键瓶颈问题。规划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之策,拿出实招硬招。例如,如何通过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如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质性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些问题必须在规划中给出清晰的答案和路径。抢抓机遇: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潮流,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的强力支持。规划要体现前瞻性,主动对接国省战略,找准**融入和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发力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上抢占先机。
    (四)聚焦重点任务,强化系统思维。“十五五”规划不是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性谋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支撑。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质白酒、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智能终端)、轻工纺织(竹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学教研产城”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关键环节。实施强核提能战略,支持三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力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改革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拓展开放通道,提升开放平台(如综合保税区、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美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最终目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基本保障。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筑牢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建设韧性城市。
    三、强化硬支撑,确保规划蓝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宏伟蓝图要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和务实管用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空间落位,明确发展格局。规划不能悬在空中,必须落到具体空间上。要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承载能力,科学划分差异化发展区域(如核心引领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功能区、特色发展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约束性要求。特别是对三江新区、中心城区、重点县城、产业园区、重大交通枢纽周边等关键区域,要细化发展目标和空间管控要求。通过空间规划引导生产力优化布局、资源高效配置、区域协同联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二)突出项目牵引,夯实发展根基。规划目标最终要靠一个个具体项目来实现。要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重大工程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核心抓手。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既要谋划好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等)、生态环保项目,为长远发展积蓄动能;更要谋划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项目,特别是围绕“新增就业岗位、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核心民生关切,推出一批群众可感可及、实实在在的项目。比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