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2025年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核心任务是深入剖析当前经济态势,精准研判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力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学笃行科学指引,以正确政绩观引领高质量发展航向
(一)越是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越要筑牢思想根基、把稳方向之舵。必须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特别是要反复研读、系统把握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这些思想财富和行动指南,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足功夫,将其内化为谋划工作的基本逻辑、推动发展的价值取向、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尺。
(二)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必须彻底摒弃“唯GDP论英雄”的陈旧思维,坚决杜绝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短视行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的发展,是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战略定力,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民生账”“长远账”,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放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
(三)当好全省排头兵,是省委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这不仅是量的领先,更是质的示范。全市上下必须拿出“排头兵”应有的担当和作为,以“真抓的实劲”聚焦主责主业,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敢抓的狠劲”直面矛盾挑战,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在破解发展难题中闯出新路;以“善抓的巧劲”提升能力本领,善于在复杂局面中把握关键、精准施策;以“常抓的韧劲”持续用力,对认准的目标、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重托,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作为、贡献*力量。
二、客观审视运行态势,在肯定成绩中正视挑战加压奋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作为、顶压前行,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延续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这份成绩单殊为不易,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值得充分肯定。
(一)“稳”的基础在加固。我们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将稳就业置于“六稳”之首,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超六成,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精准有效。着力稳市场主体,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会客厅”等走访服务活动,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痛点堵点,市场活力得到有效呵护。通过稳企业、稳就业,有效支撑了居民收入增长和市场预期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大盘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二)“进”的动能在积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定力得到充分彰显。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绿色食品牌”影响力扩大,花卉、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产销两旺。服务业复苏回暖态势明显,旅游业强劲反弹,得益于“有一种叫*的生活”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南博会、旅交会等平台溢出效应显著。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加速推进,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放大,外贸进出口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滇中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园区的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三)“好”的预期在升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以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的机遇,为我们抓项目、扩投资、促升级打开了新的空间。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干部抓经济、谋发展的能力在攻坚克难中得到锤炼提升。房地产市场经过精准调控,呈现出企稳回暖的积极信号,成交量环比稳步增长,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一批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既改善了民生,也拉动了投资。这些积极因素,为我们做好下半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大信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一是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普遍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主要经济体政策外溢效应带来不确定性,对我市外向型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持续压力。二是内生动力“亟待强化”。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部分行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阵痛仍在持续,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反映在工业投资增速、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承压明显。消费复苏的基础仍需巩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三是区域竞争“不进则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态势愈发凸显。周边省会城市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创新资源争夺上攻势凌厉。我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仍需奋力突破。四是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交织叠加,防范化解任务艰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须臾不可放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新挑战,滇池保护治理等任务依然繁重。对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高度警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更要坚定发展信心,看到我市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我们要善于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强的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以务实举措打好经济攻坚主动仗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在于聚焦重点、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全市上下要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点燃招商引资“强引擎”,在招大引强培优上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招商引资的竞争格局、模式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拼资源、拼政策的传统打法难以为继。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实现思想观念大转变:从“捡到篮子都是菜”转向精准选商,从拼优惠政策转向拼营商环境、拼产业生态,从单一项目招引转向全产业链布局。找准用好*独特比较优势:立足“春城”气候资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位门户、日益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扎实的产业基础等核心优势,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包装、推介。健全完善高效有力的推进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和“一把手”带头招商,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市级领导挂钩、专班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各载体平台主体责任,形成“一盘棋”招商格局。强化考核激励,树立以项目落地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全力提升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聚焦我市重点打造的“新材料、大健康、数字化”三大产业集群以及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绘制精准招商图谱,“按图索骥”开展靶向招商。精心组织好“央企入昆”“民企入昆”“外企入昆”及各类专题招商活动。特别要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薄弱环节,瞄准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旗舰型项目和“小而美”的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主攻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在壮大实体经济上积蓄新动能。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必须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是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这是*重塑竞争优势、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路径。要抢抓国家“两重”“两新”重大政策机遇窗口期,紧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高水平谋划、论证、储备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当前,要全力推动渝昆高铁(*段)、*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二期、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提速增效。做实做优项目前期:坚决克服“钱等项目”或“项目等钱”的被动局面,舍得投入、配强力量,把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能评、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强化全周期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创新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指标保障方式,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支持,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优化项目跟踪服务: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包保、工作专班、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打通项目推进中的堵点卡点,确保谋划项目早落地、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二是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群。工业要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支持云内动力、昆钢等骨干企业技术升级;全力做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从研发到制造到流通的完整生态。服务业要推动提质增效,持续擦亮“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金字招牌,深化文旅融合,丰富研学游、康养游、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办好系列品牌节庆活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吸引更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地*,支持本土平台企业创新发展。现代物流要发挥枢纽优势,依托中老铁路和磨憨口岸,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跨境物流效率。高原特色农业要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提升“云花”“云菜”“云果”等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激活内需增长“主引擎”,在释放消费潜能上拓展新空间。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一是全力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抓住暑期、中秋国庆等重要消费节点,精心策划组织“彩云*消费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消费热情。改善消费环境:优化商圈布局(如推动南屏街、同德广场、公园1903等商圈提质),完善便民消费设施,营造安全、诚信、舒适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体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提升服务品质。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大宗消费,落实好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购置补贴政策;扩大服务消费,支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做强文旅消费:这是*的王牌。要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快环滇池旅游带、石林风景区、安宁温泉等提档升级,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新场景、新IP。二是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尽可能多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在*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四)打好房地产“组合拳”,在构建发展新模式上迈出新步伐。房地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巩固市场回暖向好态势。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优化限购、信贷等支持政策,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市场预期引导,传递积极信号,稳定市场信心。二是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留改拆”并举,以更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今年重点推进的*、*片区要加快进度),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三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是治本之策。要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推动商品房开发从“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旧模式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的新模式转变。鼓励发展绿色住宅、智能家居。四是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引导企业提升设计、建造、装修、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智能便捷的高品质住宅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资源,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五)织密风险防范“安全网”,在筑牢发展底线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是抓实财政金融风险防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抓实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一楼一策”推进项目风险处置,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三是抓实安全生产风险整治。深刻汲取各类事故教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紧盯城镇燃气、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当前正值汛期,要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准备,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抓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更高标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