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联建破边界壁垒,协同共治促区域和谐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边界地区因行政划分等因素面临诸多治理难题。党建联建为突破这些边界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共治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党建联建在打破行政、资源、信息等边界壁垒中的作用,分析了协同共治的模式与成效,阐述了推进党建联建与协同共治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边界壁垒。这些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的有效流通以及区域的协同发展。党建联建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致力于打破边界壁垒,实现区域的协同共治,促进区域的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
一、边界壁垒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一)行政边界壁垒
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往往从本地区利益出发,缺乏对相邻区域的统筹考虑。在产业布局上,可能出现相邻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秩序混乱。例如,两个相邻的县级行政区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各自建设了大量的加工厂,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企业之间为争夺原材料和市场份额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质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行政边界壁垒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条道路横跨两个行政区,可能由于双方在资金投入、建设标准等方面存在分歧,导致道路衔接不畅,影响了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和物流效率。这种行政壁垒限制了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合作,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二)资源边界壁垒
资源在不同行政区域的分布和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通常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边界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到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在教育资源方面,城市核心区域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边界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设施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在经济资源方面,资金、技术等要素也倾向于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边界地区的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资源边界壁垒使得边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信息边界壁垒
行政分割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在市场信息方面,企业难以获取相邻区域的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信息,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增加。例如,农产品种植户由于不了解相邻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可能会出现农产品滞销或价格过低的情况。
在政策信息方面,不同地区的政策发布和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邻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使得他们难以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信息边界壁垒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效率。
二、党建联建在打破边界壁垒中的作用
(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党建联建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优势,能够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党组织可以协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边界地区倾斜。例如,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党组织可以组织城市优质学校与边界地区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教师交流、课程共享等方式,提高边界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
在产业发展方面,党建联建可以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例如,组织相邻地区的农产品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打破资源边界壁垒,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协调利益,促进合作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和矛盾,党建联建可以发挥其政治引领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商,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党组织可以协调各方在资金投入、建设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例如,在道路建设中,通过党建联建机制,协调两个行政区共同出资、统一规划,确保道路的顺利建设和有效衔接。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打破行政边界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共享信息,畅通渠道
党建联建可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边界壁垒,实现信息的畅通流通。党组织可以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例如,建立区域党建信息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政策法规、市场动态、项目进展等信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在市场信息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可以及时了解相邻区域的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情况,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政策信息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让企业和居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充分利用政策机遇。通过信息共享,提高了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效率,促进了区域的整体发展。
三、党建联建下的协同共治模式
(一)区域党建联合体模式
在党建联建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党建联合体,由相邻地区的党组织共同组成。联合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治理方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联合体可以组织相邻地区的环保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展环境治理行动,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监管政策,加强对跨界河流、大气等环境问题的协同治理。
在产业发展方面,联合体可以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例如,组织相邻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区域党建联合体模式,打破行政、资源和信息边界壁垒,实现区域的协同共治。
(二)党建+多元主体合作模式
党建联建可以引导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区域协同共治。在社区治理方面,党组织可以组织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志愿者组织等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例如,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居民提供人力支持,物业公司提供物力保障,志愿者组织提供技术和服务,形成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党建+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组织可以协调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边界地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医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