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理论创新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方法论的革新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内在逻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两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理论武器与实践指南。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现实意义来讲,它为解决当下复杂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从未来展望出发,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使命。
一、“两个结合”方法论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演进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欧洲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其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包容理念;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到“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这些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存在内在契合,为“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可能。
(二)“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进程。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支撑。
二、“两个结合”方法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两个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如精准扶贫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互融通。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相契合,通过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实践意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在经济领域,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中国立足自身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义利兼顾”“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在社会建设方面,“两个结合”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在文化建设领域,“两个结合”有力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传统节日的创新性传承等,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中国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两个结合”,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国实际。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国际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只有深入农村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农民诉求,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与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3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