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这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事、要事,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部署好、落实好、完成好。大家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一人就业,全家安定;一人失业,举家焦虑。特别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而言,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家庭希望的灯塔,就是孩子安心读书、老人放心看病的底气所在。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是我们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民生担当。
    当前,我们街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群众受年龄、技能、健康、家庭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就业市场上依然面临不少困难。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兴产业需求;部分人员受家庭拖累,无法从事全日制工作;还有一些人员因身体原因,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与此同时,在以往的帮扶工作中,也还存在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信息掌握不够精准、帮扶措施不够匹配、部门协同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部分真正困难的群众未能及时纳入帮扶视野,或者帮扶的精准度、实效性有待提升。因此,开展这次全面、深入、细致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就是要彻底摸清底数,精准锁定对象,为后续实施更加精准、高效、温暖的帮扶措施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对我们宗旨意识、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
    一、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攻坚克难的高度共识
    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处解决“为何要干”的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和成效的厚度。只有全体干部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才能克服畏难情绪、摒弃应付心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
    (一)从政治高度看,这是必须扛牢的民生责任。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置于“六稳”“六保”之首,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省委、市委、区委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要求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街道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确保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群体,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标尺。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操作,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二)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化解民忧的关键抓手。就业困难群体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焦虑。一个零就业家庭,可能面临着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日常柴米油盐的沉重负担;一个长期失业者,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社会边缘感。精准识别他们,就是精准发现痛点;有效帮扶他们,就是有效纾解民忧。通过这次核查,我们要把那些“沉默的困难者”找出来,把那些政策“阳光”尚未完全照到的角落照亮,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员都能被看见、被关注、被纳入帮扶体系。这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生计冷暖,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
    (三)从治理角度看,这是筑牢根基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就业困难群体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帮扶,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也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潜在触发点。精准地认定核查,是后续提供有效就业服务、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帮扶就会“大水漫灌”,甚至“跑冒滴漏”,宝贵的政策资源无法用在刀刃上,既损害政府公信力,也影响基层治理效能。只有把基础打牢,把底数摸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切实化解风险隐患,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二、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协同联动的高效体系
    精准认定核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构建起坚强有力、运转高效、责任明晰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无缝衔接、压茬推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攻坚克难的基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指挥有力、协调顺畅、执行到位。
    (一)压实层级责任链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总责,成立由我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村(社区)书记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在公共服务办(或社保所),负责日常统筹协调、政策解答、进度督导。各包村(社区)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对所包片区的核查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村(社区)书记是属地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组织好本辖区内的宣传动员、入户核查、信息采集、初步评议、公示上报等各环节工作。各相关科室(如社保、民政、残联、经济服务、网格中心等)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党工委领导、办事处负责、部门协同、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配强一线工作力量。各村(社区)要立即组建由“两委”干部、专职网格员、驻村民警(辅警)、熟悉情况的党员骨干、居民代表、楼栋长等组成的联合核查工作专班。要优先选派政策熟、业务精、责任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加入专班。街道专项办要迅速组织覆盖所有专班成员的专题业务培训,重点讲解认定标准、核查流程、表格填写、信息比对、政策边界、沟通技巧、保密要求等,确保每一名一线核查人员都成为“政策明白人”和“操作熟练工”。
    (三)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日汇总、周调度、旬通报、月研判”的工作推进机制。街道专项办每日收集各村(社区)工作进展和疑难问题;领导小组每周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和突出困难;每旬通报各片区进度、质量和排名;每月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作。公共服务办(社保所)负责牵头抓总、政策解释、数据汇总;民政办负责提供低保、特困人员信息比对;残联负责提供持证残疾人信息;经济服务办负责提供辖区内企业空岗信息;网格中心负责提供基础人口数据、协助入户。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核查中发现的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问题,由街道专项办牵头,召集相关部门会商解决。
    (四)严明工作纪律规矩。核查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严格执行“谁核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全体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严禁泄露申请人个人信息。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街道纪工委要全程介入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对核查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确保核查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三、细化操作规范,提升精准识别的过硬本领
    精准是认定核查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严格对标上级政策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细化操作规范,统一工作尺度,确保认定过程规范有序、结果公平公正。细节决定成败,规范保障精准。只有把标准吃透、把流程理清、把方法用对,才能确保把真正困难的人员一个不漏地找出来,把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精准识别出去。
    (一)吃透认定政策标准。街道专项办要依据上级最新文件精神,制定《*街道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操作指南》,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认定条件(如“4050”人员、残疾人员、低保家庭成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等)、所需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失业登记证明、低保证、残疾证、收入证明等)、排除情形(如已稳定就业、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拒绝接受适当工作推荐等)做出清晰、具体、无歧义地界定。特别是对于“零就业家庭”的认定、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核算、人户分离情况的处理、特殊困难情形的把握等关键点和模糊点,要有明确的解释口径和操作指引,确保全街道“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规范核查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个人申请(或主动发现登记)—村(社区)初审与入户核查—街道复审与信息比对—公开公示—最终认定—建档立卡”的基本流程。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入户核查环节。必须坚持“户户到、人人见”。核查人员要携带统一制式表格和告知书,深入申请人家中或约定地点,采取“一看、二问、三查、四核、五记”工作法。看家庭实际居住生活状况;问本人及家庭成员就业失业状况、收入来源、求职意愿、困难情况;查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的原件;核对其陈述与掌握信息、邻里反映是否一致;详细记录核查情况,并由申请人(或代理人)和核查人员双方签字确认。坚决杜绝“电话核查”“表格核查”“委托核查”等不实作风。信息比对环节。街道专项办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将村(社区)上报的初审名单,与社保参保缴费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税务申报信息、低保特困信息、残疾人信息、房产车辆信息、网格登记信息等进行多维度、交叉比对,核实就业状态、收入水平、财产状况等关键信息,有效识别虚假申报、隐性就业等情况,提高核查精准度和效率。公开公示环节。严格执行“两级公示”制度。村(社区)初审通过的名单及基本情况(隐去敏感信息)必须在村(居)务公开栏显著位置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街道复审认定后的最终名单,在街道政务公开平台和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同步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必须清晰、完整、便于监督,注明举报渠道。对公示期间收到的异议,必须及时调查核实并反馈处理结果。
    (三)创新核查方式方法。在坚持入户核查为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网格+铁脚板”。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核查任务融入日常网格巡查,及时发现、主动摸排疑似困难人员。“数据+人工研判”。利用前期信息比对结果,对存在疑点的对象进行重点核查、反复核实。对情况特别复杂、难以判定的个案,可提交街道领导小组集体研判。“邻里访问+侧面印证”。在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可适当向熟悉情况的邻居、楼栋长、物业等了解申请人家庭实际生活状况,作为辅助参考。“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为行动不便或特殊群体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利用政务APP、小程序等方便申请人线上提交部分材料,提高便捷性。
    四、聚焦重点难点,拿出破解瓶颈的实招硬招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核查工作点多面广,情况错综复杂,必然会遇到一些共性难点和个性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啃硬骨头,拿出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困难是工作的常态,破解难题方能彰显担当。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扫清影响核查质量和效率的障碍。
    (一)精准破解“人户分离”核查难。这是核查中的普遍性难题。针对长期居住在本辖区但户籍不在本地(或户籍在本地但长期在外居住)的困难人员。明确居住认定标准。制定可操作的居住事实认定细则,如查看有效租赁合同、居住证(暂住证)、连续半年以上的水电燃气缴费记录、网格登记记录、邻里证明等。建立“居住地+户籍地”协同机制。对于户籍在外地的申请人,街道专项办要主动发函至其户籍地相关部门,请求协助核实其户籍地参保、就业、享受政策等情况,并将回函作为重要依据。对于户籍在本街道但长期在外居住的,要设法取得其实际居住地相关证明。强化主动摸排与承诺制。网格员加强动态排查,及时发现长期居住在本地的非户籍困难人员。在严格核实居住事实的基础上,可要求申请人签署承诺书,承诺其未在户籍地或其他地区重复申请认定或享受同类政策。
    (二)科学核算“灵活就业”收入难。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不稳定、不透明,难以准确衡量。
    细化收入核算指引。制定《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核算参考办法》,区分不同类型(如个体小商贩、家政服务员、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等),明确可采用哪些凭证(如银行流水、平台收入截图、经营流水账本、市场平均价格参考等)以及如何合理扣除必要成本。推行“诚信申报+多方印证”。要求申请人诚信申报收入情况并提供尽可能详实的佐证。核查人员结合其经营规模、工作时长、市场行情、家庭实际消费水平等进行综合判断。可参考其缴纳社保的基数(若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建立收入评估小组。在村(社区)层面,可由熟悉当地经济情况的干部、居民代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组成临时评估小组,对难以界定的灵活就业收入进行评估会商。
(三)有效衔接“多重身份”政策难。部分人员可能同时具备多重身份(如残疾人、低保户、单亲母亲等),涉及不同部门的帮扶政策。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池。在街道层面建立跨部门(社保、民政、残联、妇联等)的困难人员基础信息库,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动态更新”。在核查认定时,自动关联其已享受的其他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2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