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
每当我遇到喜欢的食物,比如我钟爱的巧克力,冰糖山楂,我总能以一包的量在进行食用。
直到我把自己吃腻了,吃到牙酸,才会停口,但这个时候,我早已干完一大包,超过正常的摄入量。
并且这个结果,会导致我产生厌恶的感受,会有一段时间不会吃它们。
我的母亲常说,我这个性格叫:“恶狠狠”和我父亲一样。
他是喜欢买东西,买的越多越满足,而我是吃东西,喜欢吃的越多越踏实。
?培养“刚刚好”的感受
所以我常常认为,这或许是天性,就像8岁那年,一顿饭吃7块大排骨,也是少有人企及的高度。
因而在我有意识减肥之前,我一直胖墩墩,吃的也不算少,三餐以外零食不断,万幸我好动,静不下来,所以没有胖得很离谱。
后来当我第一次报了线上减脂课,照着食谱进行吃饭,我才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7分饱。
不是撑到你胃部肌肉发胀,不是让你感到食物逆流回食道,而是在进行身体机能的充电。
胃部的感受不会空落落,饥饿带来的渴望会慢慢减退,甚至进食的动作会逐步放缓,食物的味道从一口一个好滋味,慢慢转向平淡。
这就是7分饱带来的一种感受,刚刚好。

我从来都对刚刚好这个点,没有概念,在我原有的认知思维中,我的世界非常的两极分化。
快乐的反义词就是悲伤,开心的反义词就是哭泣,因而饿的反义词就是撑着。
便是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发展到我的关系模式,也是如此,跟我关系好的便是蜜友,除外都是陌生人。
我的世界没有缓冲地带,只有非黑即白。
因而当面对我的身体状态,进行减脂时,我知道,克制自己的饮食,吃得足够清淡,把零食抛在脑后,让自己别吃撑,一切万事大吉。
所以我的体重下降至120,但这样不断违背自我意愿的饮食状态,终会崩塌。
坚持了一年之久后,因为一次旅行,我被动破防,但现在想来,也是我所期望的。
在泰国的一周半时间里,我重新回到零食的怀抱,重油重辣高脂肪的食物再一次成为我的心头好。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回到家后,我便开始约饭聚餐,吃的东西又开始多了起来,吃撑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功亏一篑的那一天终于到来,我站在体重秤上,和自己说,这一次的减脂计划,历时两年半宣告失败。
但,真的失败了吗?
没有!
这一次,至少我发现运动对我而言,只要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式,就可以坚持下来。
而饮食上,我的意志能力也表现出色,让我坚持到了目前,但过劳的使用意志力,当我疲惫的时候,紧绷的教条就会被折断。
我一直在思考,就没有更加贴近自己需求的饮食方式?
最终发现了,《学会吃饭》这本书前半部分,对我的饮食认知做了极大的调整和纠正。
?运用正念饮食,控制摄入量
作者珍.克利斯特勒在书中谈到:
我们在使用金钱的时候,会思考花费是否合理,想要进行记账理财。
但我们对于吃东西这件事,总是得过且过,不曾停下来思索片刻。
是因为饿了才想吃东西,还是因为嘴馋了才想吃?
渴望一个美食,到底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从众的虚荣感?
还有为什么食物会越吃越没有第一口来得有滋味,是味蕾得到了满足,还是身体机能不再需要额外的能量?
上述这些内容的思考,便是作者强调的“正念饮食”。
当我们在进食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投放到味蕾,腹部,以及身体机能各个部位,我们便能有意识的,对食物的摄取进行把控,也不再需要因为节食或者过量而感到苦恼。
因为正念饮食,能让我们只吃自己身体需要的食物。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觉察:味蕾的满足,腹部的饱腹感以及身体的饱足感,即感觉能量充足。
首先,我们都会有过度的时候,节食和吃撑其实是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无法更好地觉察食物带给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可以通过品尝食物的过程,来觉察自己当下对于热量的需求,是持续攀升还是快要加满油,我们便能开始控制自己进食的量。
比如当你未感到饥饿,但想要吃一点碳水食物,可以去觉察,也许你打哈欠了,也许你思维迟缓了,这些都证明生理机饿了。
这个时候吃一顿正餐有些小题大做,但可以去吃块小饼干,或者三分之一的苹果,甚至喝点热饮都能回血。
不用对这额外的摄入感到恐慌,这只是有必要的能量摄入。
其次,我们都会有想要奖励自己的时刻,与其违背自己意愿做一个苦行僧,不如接纳大脑传递出来的信息,为这份需求进行满足。
例如女生例假期间时长会出现贪嘴的现象,我也不例外,想吃巧克力,想吃蛋糕,那就吃吧。
但要把正念饮食的理念融入其中,从第一口开始,就要觉察,食物带来的滋味。
当你味蕾发出不需要的信号,又或者吃食物的动作放缓,就到了要放下食物的时刻。
当饮食需求被及时满足,我们便可以隔绝意志带来的暴饮暴食的副作用,更好地品尝当下需求带来的美好。
而当我们味蕾需求提出:“我觉得差不多了。”便要学会欣然停手,把食物留下来等待下一次再品尝使用。这样一来,摄入的食物热量也会变得有限。
最后,通过自身的感知觉,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节奏,市面上再多的答案,都只是参考标准。
每个人不同阶段需求都会大为不同,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束手无策时,模仿他人的饮食节奏和安排,但要记得做下记录。
什么时候会需要能量补充,什么样的食物自己不喜欢需要替代,什么样的搭配让自己感到不足,有了这些意识,便能调整成更适合自己的饮食规则。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之后的饮食节奏与休整,才会变得自然而然,不感到内疚自责与冲突。
饮食,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吃下去就好。
饮食,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了解,什么样的食物适合当下的自己,什么样的饮食安排,适合当下的身体美丽需求。
当我们能有意识对吃东西这件事,进行思考,发问并做出回答,享瘦并不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