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副局长在“双减”政策落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教育局副局长在“双减”政策落实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双减”政策落实专题研讨会,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入分析当前“双减”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我市“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我们要从政治高度、民生角度、发展维度深刻理解“双减”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双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过热,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双减”,就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双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过去,校外培训加剧了教育焦虑,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通过规范校外培训、优化校内服务,才能让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最后,“双减”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只有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才能让学校真正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二、总结成效,正视问题,准确把握当前“双减”工作形势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教育系统迅速行动,联合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我们全面推行作业管理优化方案,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鼓励学校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提高作业质量。从督导检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学校能够落实要求,家长对作业量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在规范校外培训方面,我们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机构数量,强化资金监管,防范“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原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家,已压减至*家,压减率达*%,并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同时,我们加强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联合街道、社区开展网格化巡查,严厉打击“一对一”“住家教师”等违规培训行为。
    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方面,我们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并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目前,全市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达*%,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双减”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部分家长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仍存在“抢跑”心态,对校外培训依赖较强;二是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课程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教师负担加重,工作时间延长,影响教学积极性;四是隐形变异培训仍然存在,监管难度较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下一阶段,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是减负增效的核心环节。我们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避免“满堂灌”“题海战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实现精准教学。同时,要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二)丰富课后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后服务是“双减”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向“优”转变,鼓励学校与少年宫、科技馆、体育俱乐部等社会资源合作,开设更多特色课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2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