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村民自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X区村民自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我区“党建引领四治融合”工作,深化村民自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我们对全区X个村进行全面走访调研,截至3月底,已经走访X个村。现就新时代党建引领下的农村自治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村民自治提供制度框架,X新区推进落实相关要求,一是推进民主选举,建立县乡村三级候选人资格联审机制,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全覆盖,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34.88%(588人),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储备行动,累计培养1108名后备人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30.5%(338人);二是规范民主决策,全域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将集体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纳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程序。三是实施民主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关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实施意见》,完成辖区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修订备案工作;四是落实民主监督,依法选举产生714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建立监委会列席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常态化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治理缺乏合力
    一是机构设置不完善,目前乡镇(街道、中心)的机构设置中,社会工作相关的职能,尚未构建起一个专门且系统的对口部门,以此来全面负责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导致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二是基层党委(政府)不重视,部分乡镇(街道、中心)对自治工作不重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影响了自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部门协作不力,各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分散,缺乏统筹协调,导致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二)村民自治制度空转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村民自治难以为继。一是村民大会召集难、决议难,村“两委”管理能力和动员能力欠缺,会议召开频率较低,民主决策过程缺乏充分的讨论和意见征集,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村级事务群众参与难,在实际工作中,村务公开的内容深度广度不够,随意性较大,且公开形式单一,导致一些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财务收支情况等知之甚少,无法有效地参与到自治活动中来。三是对村“两委”实行监督难。监委会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部门,具体监督内容不明确,导致无法发挥实际监督作用,形同虚设。
    (三)村民自治主体弱化
    一是村民自治主体缺位。现任网格员以村“两委”干部、小组长为主,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在进行信息收集等基础性工作时力不从心,处理政策性问题无法给予精准解释。二是自治能力不足。村干部队伍老化、素质和能力不足,同时,农村留守人口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他们对村务管理的参与度较低,缺乏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影响了自治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村民自治参与弱化、自治观念滞后。当前,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缺乏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削弱村民共建共治的积极性,部分村民对集体经济缺乏信心,过度依赖政府项目资金,不主动探寻发展经济的方法和途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四)村民自治功能受限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村自治政策存在宣传不够、解读不清的情况,95%以上的村民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了解,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法律,对该法制定的目的和内容并不了解,在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中,普遍表示是听从村委会的安排,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二是社会组织发育不足,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自治的机制缺失,部分村庄虽有文旅企业入驻,但企业与村庄多为“租金交易”关系,未建立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吸纳组织、民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2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