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谈人生#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危,所以才会约束孩子的行为,才会对着孩子说教,孩子长大后,父母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所以才会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所以才会对着孩子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唠叨是父母向孩子传达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孩子不理解这种方式,那对于孩子而言,“唠叨”就不是一种爱的表现。
所以,站在被唠叨的那一方的角度来说,如果被唠叨的对象不理解或者不接受“唠叨”这种行为,那这种唠叨就不是爱,因为不被理解和接受的行为是无效的。
那么,相对而言,如果被唠叨的那一方理解发出唠叨的那一方的行为,唠叨就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现。
这么说,可能会有点绕口,举个例子,您就能看明白了。比如,在夫妻关系中,妻子总是唠叨丈夫下班晚,不按时回家,而恰巧丈夫心里也明白“妻子唠叨,是因为妻子在关心自己”,那么,妻子对丈夫的这种唠叨就是一种爱的表现。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能够被理解的唠叨,都是一种爱的表现,更详细一点说,如果是像上述那种善意的唠叨,那种暗含着“关心”的唠叨,那就是爱,如果是那种暗含着“指责和攻击”的唠叨,那就不是爱。

还用夫妻关系来举例,正面的例子在第五段我们已经说过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就是暗含着“指责和攻击”的唠叨。
比如,妻子看着丈夫辛辛苦苦地上班,就想要给丈夫做一顿好吃的,犒劳一下丈夫,可是丈夫呢?丈夫品尝过妻子做好的饭菜之后,就对妻子唠叨个没完,就用批评的语气对妻子说:“看你做的这是个啥,真难吃,以后你还是别做饭了……”。
再比如,妻子骑车外出上班时,把车胎扎破了,丈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对妻子唠叨个没完,就用指责和抱怨的语气对妻子说:“啥东西都让你弄坏,啥东西到你手里都落不得好,你就不能注意着点……”。

类似于上述的这种唠叨,就是一种暗含着“指责和攻击”的唠叨,对于这类唠叨,即使接收唠叨的那一方能够理解,那这种唠叨也不是爱,因为这种唠叨本身传达的就不是一种善意,就是一种抱怨、指责和不认可的负面情绪。
总之,唠叨究竟是不是一种爱的表现,一方面是要看被唠叨的那一方能否理解言语中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是要看唠叨的那一方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了什么样的话。
如果我们作为唠叨行为的生产者,本着关心对方的心才去唠叨对方,而他却不理解我们,他却非常地反感我们的唠叨,那对于我们而言,唠叨是一种爱的表现,对于对方而言,唠叨就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反之亦然。
对应的,如果我们作为唠叨行为的生产者,我们的言语措辞中句句都在传达对对方的抱怨、指责和不认可,这种情况下,即使对方能够理解我们言语中的含义,那我们的唠叨也不是一种爱的表现。

昌言昌语:
唠叨是一种爱的表现吗?这个问题不能从一而论,要根据实际的对话场景和内容来判断,具体而言,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 小明唠叨小红的本意是担心小红的安危,而小红不理解或者不接受小明的唠叨,那对于小红而言,小明的唠叨就不是爱的表现。
- 小明唠叨小红的本意是关心小红,同时,小红又能够理解和接受小明的唠叨,那小明的这种唠叨就是一种爱的表现。
- 小明在唠叨小红的时候,言语措辞之间暗含着攻击性的词汇,传达的是对小红的指责和抱怨,这种情况下,不管小红是否理解小明的唠叨,小明的唠叨都不是一种爱的表现。
-END-
我是昌谈人生,一名家庭教育局中人,聚焦家庭情感,人生百态,我们一起用经历传递正能量(每天早上7:30分准时上新呦)!
本文已签约今日头条原创保护权益,侵权必究!
原创作者:昌谈人生
首发平台:今日头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