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网,看戏影视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艺术,确实很有看头,您瞧,演员的衣服宽得出奇,水袖长得惊人,胡子竟然飘在胸前,鞋底厚得不可思议,各式各样的脸谱往往表现出夸张了的强烈个性……更值得一看的是演员的表演,武打就不必说了,就是一挥手,一投足,耍翎子、舞水袖、甩发、抛髯都韵味十足。您要是常“看戏”,准会发现光是演员的那一双眼睛就很值得一“看”。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就非常重视人物眼神的表现,他认为“眼,是传达思想感情的主帅。演员出台后,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演员的面部,面部当中,必先接触到眼光,一个有本领的演员往往能使全场几千只眼睛随着自己的眼睛转动。”他的表演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在年轻的时候曾有幸观赏到梅先生主演的《宇宙锋》,虽然有些细节已经忘却了,但赵女忧怨、佯狂的眼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赵女无限悲哀之情于眼睛的凝视、顾盼、转动中得到了最深邃的表现,那种复杂的感情任何言辞也难以述说清楚,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看”才能获得的。可见戏曲欣赏如果离开了“看”,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人们常把欣赏戏曲艺术称之为“看戏”。

对于戏迷们来说,仅仅“看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戏曲所塑造的既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所谓“听觉形象”包括词曲的演唱、道白的韵味以及丝竹锣鼓等乐器的伴奏。音乐具有直透心灵的力量,它最擅长于抒情,最富于感情色彩,因此,音乐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那一段唱词,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就其风神韵味而言,简直无法和唐诗宋词相媲美,可是一旦搬上舞台,通过音乐伴奏和马连良的演唱,那种闲逸悠然、潇洒自如的气度以及唱腔的回旋缥缈,就会使戏迷们闭目神摇进入一个令人沉醉的音乐世界,那种享受绝不啻于“绝梁三日”或者什么“三月不知肉味”所能形容得了的。在戏曲表演中各种器乐的演奏对渲染舞台气氛,创造客观物境所起的作用有时是其它表现手段都很难替代的,“就是演员不唱的时候,唢呐、笛子吹个牌子,也能马上造成舞台上的一种新气氛”。(梅兰芳语)由于音乐形象在抒情写意方面更胜于视觉形象,所以精通戏曲的观众出于欣赏习惯的侧重不同往往不说“看戏”,而说“听戏”。

“看戏”和“听戏”都从欣赏的角度反映了我国戏曲艺术在创造艺术形象方面的特征,不过“看”也好,“听”也好,都只道出了戏曲欣赏的一个方面,因为舞台和演员所提供给我们的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相当大,在戏曲中除了可以看到和听到的之外,还有许多是看不到、听不到的。比如《三岔口》中刘利华和任堂惠那场误会性的冲突原本是在黑夜旅店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进行的,但是舞台却被灯光照得雪亮,“黑夜”完全靠演员的表演体现出来,观众只能从演员的搜寻、失误中去领悟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另外如舞台上的“开门”、“上楼”“望月”、“过溪”,全是通过演员对“开”、“上”、“望”、“过”的表演而使“门”、“楼”、“月”、“溪”这些舞台上本来没有的外在景物以及主人公内在的思想感情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的理解和领悟之中。所以作为戏曲精神完美体现的艺术意境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在于“看”和“听”,而是凭借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去想象和实现那些“看”不到、“听”不见的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可以说观众和演员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感,即所谓“神遇”,而非仅止于感官上的遇合。观众欣赏戏曲主要是一个“悟解”而非“实解”的过程,其赏评的尺度主要是“心灵”的,而非“实在”的。所以戏曲的欣赏除“看戏”、“听戏”之外,我主张更要在“看”和“听”的基础上“悟戏”,“悟”是比“看”和“听”更高一级的精神享受,因为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艺术、悟性的艺术,它的艺术境界虽然不能脱离感觉之真实,但最终还是要靠观众的审美经验、审美想象和审美悟性来完成。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ekequan.com/1951.html